自然教育是什么?

       每当有人问我什么是自然教育,我总是要颇费一番口舌解释,而听者却似懂非懂。后来我就不解释,直接请他参加一次自然教育活动,这比什么都有效。因为自然教育不是靠讲出来的,而是一种置身自然的体验与学习方式。

       自然教育是个新的名词,但并不表示它就是新事物。人类自古以来就在自然中学习和成长,我们观察自然,懂得什么可以吃,什么可以使用。鲁迅小时候有个百草园,他在里面玩耍与发现,不仅得到许多乐趣,也收获许多想象力与创造力。 

       只是如今,越来越多的孩子成长于水泥都市,脚不沾泥土,鼻不闻花香,耳不听鸟叫虫鸣,似乎失去了从自然中获取知识、智慧,向大自然吸取养分的机会。

我们怎么了?

       我带儿童自然教育活动,我发现有两种普遍情况,一种是很多人对自然厌恶、害怕,许多的儿童和父母,害怕坐在草地上,厌恶触摸树木,看到虫子甚至青蛙就尖叫不敢靠近,总喜欢在房间里活动。这确实让人疑惑,我们——从自然荒野中走出来的人类,居然开始害怕起自然来了。这绝不是本能反应。

       还有一种情况,传统教育培养出越来越多的“知道型”儿童,他们常看《动物世界》,也熟知法布尔的《昆虫记》,比如说非洲的动物,总是侃侃而谈,让我和大人们惊讶不已,但是对于本地的动物却一点儿不了解,也不懂得通过自己的 观察去认识和了解家门口的自然,获取第一手更丰富有趣的经验。

       长此以往,这会造成什么问题呢?美国作家理查德?洛夫在《林间最后的小孩》中提出“自然缺失症”概念,认为儿童在大自然中的时间减少,会导致一系列行为和心理上的问题。

       而我认为问题可能更严重,不接触自然或害怕自然,不仅可能对儿童造成身心问题,而且会让我们不懂珍惜自然,甚至破坏自然。我有一次去南岭自然保护区,老远就听到有人大叫“有蛇,快打死他”,于是飞奔过去阻止,请他们棍下留蛇,并且告诉他们这是一种无毒的翠青蛇。这样的情况时常发生,后来我再去南岭时就发现南岭保护区核心区都被严重破坏了,这都是由于对自然的无知才导致的。  

连接人与自然

       那如何进行自然教育呢,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从接触与体验自然开始。一次鸟兽虫吗的活动中,我在路边遇到一只小螳螂,我就问是否有小朋友愿意把它请到手中来,所有人都往后推了一步,只有个叫“可可”的三岁儿童想试一试,”可可“小心地把手放到螳螂面前,他说“请你到我收上来”,结果螳螂真的就跳了上来,其他儿童看到了,都争相效仿,觉得螳螂其实并不可怕,甚至很可爱。

       虽然现代生活让我们与自然减少了联系,但是我们天生就是自然观察者,自然教育导师通过有效的引导,我们每个人都可以重建与自然的连接。

自然教育对环境保护的意义

       自然教育不仅对我们个人带来改变,还有重要的环境保护意义。在鸟兽虫木的活动中,有个叫”蜥蜴“的小朋友一家人,曾经参加过我们前往香港的湿地保护区做自然体验的活动,发现红树林的动植物如此生动有趣,也更理解红树林的重要作用。于是当”蜥蜴“一家从鸟兽虫木这里得知广州就有同样的原生红树林,并且遭遇垃圾威胁时,就主动联系我们,全家出动参与红树林的垃圾清理活动。

       我们并没有声嘶力竭地呐喊,但是这样的事情越来越多。我们自然教育的参加者慢慢成为了自然爱好者,他们主动认识与了解自然,并且越来越多地成为自然保护的行动者。

       我认为普通公众也是可以成为环境保护的一员,而且唯有更多人的参与,环境保护才有可能。在如今火热的自然教育行业发展中,我看到了环境保护的希望。

※ 本文源自作者投稿,作者:小宇,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转载敬请注明作者及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