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自然农法教育实践写真
◎陆晓娅/文 郭军/摄

为了去五味屋,我们将在花莲的时间延长为5天,结果花莲就成了我们台湾自由行中停留最长的地方。
想去五味屋,是因为“馋”!
别误会,虽说有“五味”之名,其实那里并非美食馆。“勾引”我们前往的,是他们的教育实践。“他们”,包含了台湾东华大学教授顾瑜君和她的学生们、当地的志愿者(台湾称作“志工”)和家长们,当然还有孩子们。
一座矮矮的日式旧房子,就是“五味屋”,它坐落在花莲县寿丰乡丰田村。一进去我们吃了一惊:哇,好满!上下左右,似乎每个缝隙中都塞满了东西,锅碗瓢盆、衣帽箱包玩具,无所不有,全是好心人捐出的二手货。
这不正像一个坐落在偏僻乡村的二手店吗?既给穷人“送温暖”,也给城里的富人“减负”,让物有所用。
但是,五味屋的网页上却说,这里塞满的不是二手商品,而是“关系”——在这里,来自各方的志工陪着一群偏乡的孩子,一起工作、生活与学习,让他们可以在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这好像也不稀奇啊。在大陆,不也有志愿者们到打工者社区、到农村学校去,为孩子补习功课、开展爱心活动吗?这五味屋,借着二手店的壳,究竟卖的是什么呢?
回到北京琢磨了半天,觉得五味屋就像电影《盗梦空间》,“二手店”不过就是它的第一层梦境,它给了梦一个安身立命之所,让其他的梦可以在里面发生。

五味屋里专门辟出一块地方,供孩子们写作业,书架上有各类书籍。
好吧,让我们进入到下一层梦境中:
这第二层梦境,外表仍然是那个已经熟悉了的二手店,我们被一排排的货架和大大小小的商品包围在中间,但是里面人影绰绰:
一个八九岁的小女孩,小心翼翼地端着托盘,穿过货架,给我们送来了咖啡。她认真专注的样子,仿佛在完成一个重要任务。顾老师笑着谢了她,然后说:“把咖啡放到桌上后,可以再说一句‘请慢用’。”小女孩腼腆地笑了。
那边,几个男孩围着桌上的大纸箱,正在拆包。他们用刀子划开一条条胶带,将包里的东西取出,然后将它们分类。
一个不到10岁的男孩子,在柜台前收钱。我买了一本2014年的《效率手册》,他认真地给我找完钱,在账本上写下“10元”。
大孩子们呢,今天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分装大米。在一户农家,他们将大袋子里的米倒入大盆,然后称好重量分装在小塑料袋中,再用机器封口。这样一袋袋装好,就可以拿到五味屋去卖了。
哦,五味屋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在劳动中学习技能的场合啊!
且慢,让我们再进入新的一层梦空间:孩子们在这里可不是小童工哦,在做事的过程中,还有很多事情在发生:
比如,将货物分类,可以怎么分?按大小、按重量、按用途、按价值?老师和志工大姐姐、大哥哥会和孩子们讨论。
再
比如,在这个二手货商店里,发现了不是二手货的东西,那么,猜猜,这可能是谁的东西?这双鞋是“阿迪”的耶!为什么有些品牌的商品比较贵?对比一下假名
牌,它们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办法能把大米装得又快又好?到了点心时间,可是点心没上桌。志愿者大姐姐邀请小朋友讨论:为什么今天点心没有来?
……

台湾东华大学教授顾瑜君和偏乡的孩子们学习分装大米
在这层梦的空间中,好像有些无形的东西进来了,这些无形的东西帮助孩子们从认识东西开始,进入到认识世界、认识人与人的关系,一个个对话(而非说教),悄悄地改变着、提升着他们的思维品质和社会生活能力。
再下面的一层梦境,不再是拥挤的五味屋了,环境变得更加五光十色:
孩
子们通过劳动,可以积累点数。这个点数不仅能在店里兑换自己和家庭所需要的东西(如果不是“需要”而是“想要”,还要写出原因),还能让孩子走出乡间,去
见识更大的世界:比如骑自行车环游台湾岛啦,到台北的学校和小朋友家中访问啦,和老师一起到台湾大学演讲啦,到花莲的小农市集去募捐啦等等,都是令孩子特
别兴奋,又是家庭无力做到的事情。不过,光凭挣的点数还不行,要参加活动,孩子们必须提交申请,写出计划,参加竞选,回来还要和大家分享……
你会不会担心孩子们因为看到别处的生活就迷失了自己?其实呢,他们倒是重新发现了自己——虽然生活在乡间,虽然不是很富有,但自己拥有不一样的知识和能力,同样很棒!
五味屋的梦境仿佛还没有完。
孩
子们慢慢地长大了,他们的未来在哪里?多年来,花莲一些优秀的年轻人走了,去读大学,然后在大都市谋生,就像断线的风筝,飞离了家乡的天空。这些乡间的孩
子,一定要像周杰伦歌里唱的《一路向北》,考不上大学就到都市打工吗?他们有没有可能在家乡就业、创业,做一些与父辈不同的事情?乡村的孩子有没有可能和
乡村重新建立起一种关系,在家乡创造出一种环境友善的生产生活方式?
顾老师说,这些都没有答案,只有尝试。

五味屋里塞满了东西,锅碗瓢盆、衣帽箱包玩具等,都是好心人捐的二手货,能给穷人“送温暖”,还给城里的富人“减负”。
五味屋的孩子们,开始跟着社区里熟悉有机农业的妈妈们一起种植洛神花(玫瑰茄),从育苗、移植开始,直到采摘、腌制蜜饯和烘干做成花茶,当做礼物送给那些支持五味屋的朋友,让农村智慧开花结果。
米是花莲的重要产出。有农业企业愿意捐25袋
有机米给五味屋。那么好,种米的稻田就成了五味屋孩子们的“稻宝地”。孩子们插秧、除草;到了秋天,自然是要参加收割。收割下来的稻米怎么办?与东华大学
企管系的大哥哥大姐姐一起,想出最有创意的办法来卖。于是,这米就变成了“嘿,心米”,高价卖给有爱心的人士,孩子们会把米送上门去,给买家讲解这米是怎
么种的,什么是自然农法,什么是有机农业,再和买家一起品尝……
25袋米,居然能“折腾”出这么多道道儿,建立起这么多的联结,为孩子的未来、乡村的未来孕育出更多的可能性——这,是不是五味屋最深沉的梦呢?
穿越了这五层梦境空间,我还是不知道该如何来定位五味屋。
它
无疑是一个教育场域,但这个场域无系统、无边界,所谓的“教育”常常是随机发生,而且发生得那么自然,还可以枝蔓横生,跨越不同的学科和领域。五味屋的教
育是生活的、有机的、弹性的,这与一板一眼的学校教育真是太不一样了。更奇怪的是,五味屋一直不提供“功课补习”,甚至也没有固定的课程,只在有志愿者资
源时,提供“可遇不可求的单元活动”:旧衣服做布娃娃、空心砖做展示架、商店布置、待客礼仪、做点心、照相机计划、认识外来入侵物种……
为
什么不给孩子们补课?顾老师说:“我们最不努力做的就是功课,功课是孩子想要做才做!”由于花莲的学业成绩在台湾排在中后段,丰田更是花莲的中后段,“在
这样的位置上谈学业成就,意义何在?这样的落差会让他们放弃,连用力都不想用力了。我们反过来,在活动中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要重视学业,而不是用主流社会的
规格去看他们,把他们当作弱势的、需要‘补救’的对象。”

五味屋以及它所实践的“教育自然农法”,探索着教育与人、与生活、与环境的关系。
五味屋,就这么悄悄地、不设框架地发展着自己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有趣的是,现在越来越多城里面的、体制内的学校开始把学生带到五味屋来,在这里开展体验式课程。
顾
瑜君老师也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育哲学,她叫做“教育的自然农法”——自然农法提倡尊重和顺应大自然。大自然中,没有人帮森林里的树木或路边的野草施肥,它
们还是生生不息地生长。而田间的蔬菜,之所以不施肥就长不好,是因为它们被人过度照顾,失去了自己从土地寻找生存下去的养分的能力。但只要坚持几年不施
肥,作物就能恢复这样的能力,且品质优良,环保又安全。在台湾和大陆,都有“新农人”在实践着自然农法,并且已经结出硕果。
现
代学校制度,几乎是与工业化同步建立起来的,因此处处透着“工业”的味道:学校有一套结构化的教育方式(流水线)和严密的教学标准(质检体系),学生们如
果能掌握体系化的学科知识,就可以毕业(规格化的产品)。人们对于学校制度带来的文化只是和知识的普及感到欢欣鼓舞,却很少有人去思考这种制式化和规格化
的教育,是否有些僵硬?是否脱离了生活?是不是忽略了孩子的差异?是不是损毁了、压抑了孩子们自主性和成长的动力?
五味屋以及它所实践的“教育自然农法”,似乎给我们打开了一扇窗,它在给乡村孩子带去更多可能性时,也在探索着教育与人、与生活、与环境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

一个不到10岁的男孩子,在五味屋的柜台前收款、记账,在劳动中学习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