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导航
1992年6月10日和10月6日,邓小平同志两次以“一位老共产党员”的名义向希望工程捐款5000元。1991年11月,江泽民同志为希望工程题词“支持希望工程,关心孩子成长。”他还多次为希望工程捐款,到贫困地区专门看望失学的孩子,并嘱咐一定要解决好失学问题。1992年3月,李鹏同志为希望工程题词“希望工程,救助贫困,兴学利民,造福后代。” 希望工程自1989年10月实施以来,至2004年15年间累计接受海内外捐款22亿多元,资助250多万名贫困学生上学读书,援建希望小学9508所,在每100所农村小学中,就有2所是希望小学,培训希望小学和农村小学教师2300余名。科技部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评估表明:希望工程已经成为我国20世纪90年代社会参与最广泛、最富影响的民间社会公益事业。 希望工程在中国青基会及其授权的各级希望工程实施机构的努力推动下,得到了社会各界、海内外团体、企业和个人的积极支持和热情参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实施成果和综合效益,赢得了党和政府以及全社会的高度评价,已成为我国最具社会影响和享有崇高声誉的民间公益事业。
实施希望工程,是中国农村贫困地区广大失学少年的迫切要求。随着经济建设事业的发展,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不断增加,全国教育事业也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从总体看发展不够平衡,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投入相对不足,办学条件差,一大批中小学的危房因资金不足而得不到及时修缮;全国目前仍有相当数量的一批儿童因家庭贫困而徘徊于校门之外。渴望读书已成为千百万失学儿童的最大心愿。 纵观世界各国教育经费的计算,均包括政府预算支出和民间投资两个方面。实践表明,任何国家的教育经费都不可能是由政府全包。特别是象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要办好教育更应借鉴国外经验,动员社会力量办教育。希望工程正是在这方面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 为了落实贯彻我国政府提出的到本世纪末基本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和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战略决策,适应希望工程自身完善的客观需要,并考虑到社会各界的意愿,中国青基会经过深入调查、广泛论证、慎重研究,决定从1999年起实行希望工程实施战略重点的转移:由过去对贫困地区失学儿童的普遍救助,转到对优秀受助生的跟踪培养;希望小学由硬件建设为主转向以教师培训、现代化教学设施配置等软件建设为主;希望工程不再直接接受救助失学儿童的捐款。对有意为贫困地区失学儿童捐款助学的人,将介绍其直接与贫困地区乡村小学联系,通过学校安排助学对象,既是发展贫困山区教育的一种有益补充,也是资助失学儿童重返校园的一种办法。据统计,贵州省通过实施“希望工程”共援建希望小学328所,帮助9万名失学儿童重返校园,对支持贫困山区教育事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面对目前人口基数大、财政实力弱的现实情况,仅仅依靠政府的努力是不够的,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迫切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 捐赠标准:社会捐款1.5万元,同时由受助地方政府匹配0.5万元,可援建一个希望网校单点站,其中0.2万元用于希望网校管理工作经费; 社会捐款10万元,同时由受助地方政府匹配5万元,可援建一间希望网校多媒体教室,其中1.5万元用于希望网校管理工作经费;捐款多多益善,少少无拘,所有捐款统一进入“希望工程远程教育基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