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导航
在2010年4月22日即第41个世界地球日即将来临之际,国土资源部确定中国今年的地球日主题为“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倡导低碳生活”, 低碳意味着环保、节能减排,意味着生产、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转变…… 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大势所趋,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节能、低碳经济逐渐上升为全球热点和迫切解决一大难题。 人们现在一谈及低碳经济,讲工业、城市的多,讲乡村、农业的少。事实上,联合国粮农组织估计,生态的农业系统,即低碳农业模式可以抵消掉80%的因农业导致的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免工业化肥的生产,每年可为世界节省百分之一的石油能源,将化肥不用在土地上还能降低30%的农业排放。 我们有必要牢牢把握低碳技术发展的方向,通过强化公共研发机构和试验平台建设、引进设立开放式的国家新能源研究机构、进一步完善鼓励技术创新制度环境等举措,加强低碳关键技术研发和攻关,推动低碳技术和研发成果的转化与市场化应用。应着眼于服务全国,在全国大市场中发挥技术引领和技术服务的作用,为低碳技术成果的应用开辟更为广阔的空间。 要发挥中心城市的影响力和辐射力,构建低碳的消费方式和生产方式,引领国家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 一方面,要通过各种媒体渠道扩大教育宣传,以社区、校区为单元,以竞赛、活动为平台,推广普及低碳知识、低碳理念等,倡导理性健康的生活方式,推行合理适度的消费模式,营造节能减碳的社会风尚。 另一方面,要开展“低碳企业”评定与宣传,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在采购、生产、销售、服务等经营活动中贯彻低碳发展理念,实现经济增长与低碳发展的有机融合。 提倡低碳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不仅是解决气候问题的根本出路,也将为我国赢得新的时间经济竞争的先机。低碳生活既是一种经济发展方式,也是一种生活方式。转变发展方式,就是要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 倡导低碳生活,就是要引导公众反思哪些习以为常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属于浪费能源、增排污染的不良习惯,在可选择、可替换的条件下,在日常生活首选自然、环保、健康的方式来戒除这些不良嗜好。不能忽视城乡居民特别是城市居民日常生活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事实上,人们日常生活的举手之劳也与碳排放密切有关。 从随手关灯到不坐电梯,从尽量选择公交出行到优先选购节能电器,从选择棉麻衣料到少用纸巾重拾手帕,从选用节能家电减少用电量到减少购买过度包装的商品,从旅游时,自备垃圾袋并及时清理到住酒店时自带牙刷、牙膏、拖鞋既卫生又避免资源上的浪费等等,养成这样的好习惯就是“低碳生活”的积极践行者。 倡导低碳生活,对普通人来说,如其说需要一种能力,不如说需要一种改变习惯的勇气和毅力。长期以来,人们已经习惯了以高耗能源为代价的“便利消费”,比方以车代步、喜欢一次性用品成为全球的时尚。孰不知生产一公斤牛肉,相当于一辆汽车行驶250公里的碳排放,足够一个100瓦的灯泡点亮 20天。少吃肉多吃素的确对健康有益还可以减少碳排放。少用一次性筷子减少了对树木的浪费就能多呼吸到新鲜的空气。低碳生活也是在宣扬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孰不知反季蔬菜因为大棚种植、运输等诸多因素,会对环境造成更多的碳排放。 “每周至少素食一天”成为当下低碳生活的主流声音,既能食得美味又能食得健康成为了高知人群对品质生活的要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揭示了“低碳”生活方式的精髓。 千千万万的普通人从点滴做起,就能集腋成裘、聚沙成堆,就能形成巨大的能量,促进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让节能减排尽早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为!让节能减排尽早成为每个人的一种生活习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