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住宅低碳技术发展潜力巨大 等待时机突破

2011-11-19 00:20| 发布者: admin| 查看: 1947| 评论: 0

摘要: 2月3日,中国低碳地产高峰论坛在沪隆重举行。万科、朗诗等低碳地产先锋倡导企业同上下游企业畅想低碳地产的现状与未来。在中国低碳地产高峰论坛上发表的《低碳地产绿色生活报告》显示,我国低碳住宅市场潜力巨大,低 ...

    2月3日,中国低碳地产高峰论坛在沪隆重举行。万科、朗诗等低碳地产先锋倡导企业同上下游企业畅想低碳地产的现状与未来。在中国低碳地产高峰论坛上发表的《低碳地产绿色生活报告》显示,我国低碳住宅市场潜力巨大,低碳技术研发及产品转化存在一定困难。

  住宅低碳技术发展潜力巨大

  我国低碳住宅技术从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至今已取得较大发展,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涌现,也培育出一批产品质量好、企业声誉高的骨干企业。首先,住宅低碳技术科研成果显著。包括节能建筑体系、新型节能墙体及屋面保温材料、密闭节能保温门窗、供热采暖系统等许多方面,共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10多项,获建设部科技进步奖的69项,主要包括住宅建筑适用技术研究与珍珠岩保温砂浆、带饰面聚苯板内保温、热反射保温隔热窗帘、旧房节能改造、保温复合墙体和屋面、混凝土岩棉复合外墙板、供热管网水力平衡技术、已建建筑节能改造、空心砖墙体、加气混凝土墙体房屋、采暖居住建筑节能设计原则与方法、浮石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墙体等。其次,部分节能产品产业规模上也有十足的发展。比如,我国外墙外保温历经20多年的发展实现从无到有,当前产量规模已占全球第一,拥有包括模塑、挤塑聚苯、聚氨酯、岩棉、酚醛、浆料等多种保温材料和贴、喷、抹、模板内置等多样化做法。

  低碳规划设计将是未来发展重点

  当前我国的低碳住宅主要集中在新风系统、地源热泵、节能墙体、节能窗、外遮阳、节能屋顶等建筑节能材料、设备的应用上,而建筑设计节能技术还相对落后。当前发达国家利用计算机和利用自然环境进行建筑节能方案优化设计方案已有长足的发展,比如日本在上世纪90年底提出了“与环境共生住宅”的低碳理念,强调建筑立面设计技术、自然采光、通风技术、太阳能供电系统、分区空调系统、智能照明系统、分区热水采暖和制冷系统、水回收系统等设计与环境、气候协调的建筑是节能的重要方法。因此,加快推动低碳住宅设计技术将是我国低碳住宅未来发展的重点之一。

  未来,建筑节能将成为我国住宅建设的重点,低碳住宅技术市场蛋糕巨大。而市场的扩容也将吸引更多企业的进入,导致竞争加剧。因此,现有技术提供企业需保持、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开发出更多的核心技术,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开发企业需要抓住市场机遇,做低碳住宅的弄潮儿。当前我国低碳住宅发展历史较短,数量较少,住宅开发企业对其重视仍较为不足。

  随着低碳经济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趋势,我国低碳住宅技术今后发展潜力巨大。我国现有建筑430亿平方米,另外每年新增建筑16亿~20亿平方米左右。每年新建建筑中,99%以上是高能耗建筑;而既有的约430亿平方米建筑中,只有4%采取了能源效率措施。据悉,到2020年,中国用于建筑节能项目的投资至少达到1.5万亿元,而在世界范围内,2009年低碳建筑产业将以60%的速度增长。据美国咨询机构麦格劳?希尔建筑信息公司在报告中的预测,2013年世界低碳建筑的产业规模将达到目前的3倍,即906亿~1400亿美元。
 
  但是,当前我国住宅低碳技术仍存在着部分不足
 
  1 技术研发及产品转化存在一定困难。当前我国住宅低碳技术存在着研究经费投入不足、起步较晚、技术不成熟、研发不均衡、市场前景不确定、推广宣传力度不够等问题,其中节能技术向市场转化过程中缺乏相应的政策和合适的转化方式,造成了转化的成功率低,产学研无法有机结合的现象。

   2 低碳产品良莠不齐。据2009年上海市建设工程安全质量监督总站对112组工程节能材料的监督抽查,结果显示抽样不合格率高达19.6%。其中在某住宅项目中,某涂料公司提供的两种外墙外保温产品均不合格。
 
  3 节能产品大多价格较高,不利于低碳住宅的普及。当前我国居民建筑节能意识较为薄弱,在节能与价格面前常常选择一时的低价,间接造成了开发商对低碳住宅的不重视,低碳住宅推广较为困难。

  因此,未来我国住宅低碳技术将通过国外资本与技术的引进,功能、质量与价格的市场竞争和优胜劣汰,在规模日益扩大的同时,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也变得趋于合理,技术取得不断进步。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QQ|运营团队|公益论坛|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tag|公益   

GMT+8, 2023-10-1 17:36 , Processed in 0.047335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香港联领基金 会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